“成竹于兄”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固定搭配。您可能是想询问“成竹于胸”这个成语。以下是对“成竹于胸”的成语来源及意义的详细解释:
成语来源
“成竹于胸”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文中记载,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文与可(文同)的画家,他擅长画竹,且画技高超。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经常在竹林中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等细节。久而久之,竹子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因此,每当他画竹时,都显得非常从容,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苏轼在文中称赞文与可画竹时“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便是“成竹于胸”一词的由来。
成语意义
“成竹于胸”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汉语成语,字面解释为“自然是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计划或设想”。其中,“成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有完整的计划或设想;“于胸”则表示这种计划或设想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心中。因此,“成竹于胸”用来形容在做事之前已经有了全面的设想和计划,或者对事情的处理已经有了明确的思路和把握。
成语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成竹于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处理事情时表现出的从容不迫和胸有成竹的态度。例如,在职场中,一个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在面对复杂的项目时,能够迅速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和方案,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这就可以说他“成竹于胸”。在文学作品中,这一成语也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例如,在古代小说中,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在战前已经对敌我形势了如指掌,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这就可以说他“成竹于胸”。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胸有成竹、心中有数、十拿九稳、稳操胜券等。
- 反义词:心中无数、不知所措、手忙脚乱、毫无头绪等。
总结
“成竹于胸”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汉语成语,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它用来形容在做事之前已经有了全面的设想和计划,或者对事情的处理已经有了明确的思路和把握。这一成语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体现了人们对事情有充分准备和把握的自信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