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到的“枚臼之交”可能是对“杵臼之交”的误写。实际上,“杵臼之交”是一个成语,出自南朝·宋·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吴祐传》。以下是对“杵臼之交”的友谊典故讲解:
成语来源
《后汉书·吴祐传》中记载,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公孙穆的读书人,家境贫寒但好学不倦。为了筹集游太学的费用,他伪装成工人,前往富户吴祐家做舂米工。吴祐在与公孙穆交谈后,发现其学识渊博,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友谊超越了贫富和身份的界限,成为了“杵臼之交”的典型代表。
成语解释
“杵臼之交”中的“杵”指的是舂米的木棒,“臼”则是舂米的石臼。这个成语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份,形容友谊的纯洁和超越物质条件的特性。
友谊典故讲解
背景介绍:
- 公孙穆:家境贫寒但好学不倦,立志求学。为了筹集游太学的费用,他伪装成工人,前往吴祐家做舂米工。
- 吴祐:富有的官员,为人宽厚仁慈,不拘小节。他在巡视工地时发现了举止斯文、谈吐不凡的公孙穆。
故事发展:
- 相遇交谈:吴祐与公孙穆在舂米房相遇,两人开始交谈。在交谈中,吴祐被公孙穆的学识和见解所折服。
- 结下友谊:吴祐不顾彼此贫富悬殊,与公孙穆在杵臼前结为朋友,并资助他继续求学。
友谊意义:
- 超越物质:这段友谊超越了贫富和身份的界限,体现了友谊的纯洁和超越物质条件的特性。
- 相互尊重:吴祐和公孙穆相互尊重,彼此欣赏对方的才华和品质,这是他们友谊得以长久的基础。
- 传承佳话:这段友谊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并被引申为“杵臼之交”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不计身份、不嫌贫贱而结交的好友。
现代意义
在现代语境下,“杵臼之交”依然被广泛应用,用来形容那些不因贫富、地位差异而改变的真诚友谊。它强调友谊的基础在于相互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外在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这种友谊观念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要忽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情感。
总结
“杵臼之交”出自《后汉书·吴祐传》,是一个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份的成语。它源于公孙穆和吴祐之间的深厚友谊,体现了友谊的纯洁和超越物质条件的特性。在现代社会中,“杵臼之交”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珍惜那些不因外在条件而改变的真诚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