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谨”并非出自《楚辞》,而是出自《周书·儒林传·卢光》。以下是关于“温谨”及其出处的详细解释:
“温谨”的释义
“温谨”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wēn jǐn,意为温和恭谨。这个词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温和,态度恭敬谨慎。
“温谨”的出处
“温谨”一词最早见于《周书·儒林传·卢光》。在该传中,对卢光的性格描述为“性温谨,博览羣书,精於三《礼》。”这句话的意思是,卢光性格温和恭谨,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周礼》、《仪礼》和《礼记》这三部儒家经典。
《周书》简介
《周书》是记载北朝西魏、北周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唐朝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该书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0卷,本纪8卷、列传42卷。
“温谨”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虽然“温谨”一词并非出自《楚辞》,但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并不罕见。例如,在明代凌濛初所著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中,也有“东山一路看他腰间沉重,语言温谨,相貌俊逸,身材小巧,谅道不是歹人”的描述,用以形容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温和恭谨,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结论
因此,“温谨”并非出自《楚辞》,而是出自《周书·儒林传·卢光》。这个词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温和恭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