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这一概念最早出自《尚书·尧典》。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诗言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概括了诗歌表现作家思想情感的特点。以下是对“诗言志”的详细探讨:
出处与原文
“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古文《尚书·舜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即诗歌是表达人的思想、志向和抱负的。
解释与内涵
- 诗言志:诗歌是表达人的思想、志向和抱负的。这里的“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早期可能更侧重于政治抱负,而到了后来则更多地包含了个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
- 歌永言:诗歌通过歌唱来延长语言的表达,使情感更加深沉和持久。
- 声依永:诗歌的音调要依据歌唱的旋律,使音乐与诗歌相得益彰。
- 律和声:诗歌的韵律要和谐,使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
文学理论意义
- 诗歌的本质特征:“诗言志”揭示了诗歌作为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
- 文学创作的指导原则:在古代中国,诗歌不仅是艺术形式,也是政治和伦理教化的工具。“诗言志”要求诗人在创作时,不仅要表达个人的情感,还要考虑到诗歌的社会作用和教化功能。
- 文学理论的影响:“诗言志”的理论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对后来的文论诗论有长久的影响。
历史发展
- 先秦时期:“诗言志”之说在先秦典籍中多有提及,如《庄子·天下篇》称“《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称“《诗》言是其志也”等。
- 汉代:到了汉代,《毛诗序》进一步发展了“诗言志”的理论,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一解说明确地把言志和作诗联系在一起,扩大了“诗言志”的含义。
- 后世发展: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诗言志”的内涵逐渐丰富和完善。后世文论家对“诗言志”的理解不仅限于政治抱负和道德情操,还包括了更广泛的情感和思想表达。
总结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诗歌作为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这一概念最早出自《尚书·尧典》,并在后世文学理论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通过深入探讨“诗言志”的内涵和历史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精髓和诗歌创作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