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招损,谦受益”这一古训在古诗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它源自先秦时期的《尚书·大禹谟》,原文为:“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深刻阐述,也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在古诗中多次被引用和阐释,体现了古人对谦虚谨慎美德的推崇和对骄傲自满危害的警醒。
古诗中的体现
-
直接引用
- 在《尚书》之后,这一古训被历代文人墨客广泛引用,以强调谦虚的重要性。例如,宋代诗人陈师道在《拟御试武举策》中写道:“君子胜人不以力,有化存焉,化者,诚服之也。故曰:满招损,谦受益。”这里直接引用了“满招损,谦受益”,用以说明君子之所以胜过他人,并非凭借武力,而是依靠德行和谦逊,使人心悦诚服。
-
意境体现
- 在古诗中,虽然没有直接引用“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但许多作品通过描绘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境,体现了这一古训的精神。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常常表现出一种谦虚内敛、不事张扬的态度。他的《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李势女》中有“南郡忽感激,却立舍锋芒”之句,表达了收敛锐气、避免锋芒毕露的谦虚情怀。
-
哲理阐发
- 一些古诗通过哲理的阐发,进一步揭示了“满招损,谦受益”的深刻内涵。如明代戏曲家沈采在《千金记·延访》中写道:“谦受益,满招损。”这句话虽然与《尚书》中的原文略有出入,但意思相同,都是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避免骄傲自满带来的损失。
古诗中的智慧
古诗中对“满招损,谦受益”的体现,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重复,更是古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它告诉我们:
- 谦虚使人进步:谦虚的人能够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
- 骄傲导致失败:骄傲自满的人往往容易忽视自身的不足,盲目自信,最终可能导致失败和挫折。
- 顺应自然规律:“满招损,谦受益”是天道自然的规律,只有顺应这一规律,才能在人生和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现代社会,“满招损,谦受益”这一古训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虚心向他人学习,以谦虚之心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同时,这一古训也告诫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大势,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向,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