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鳏寡孤独”的词源考据
一、词语出处
“鳏寡孤独”一词最早出自《礼记·礼运》篇,原文记载:
>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处“矜”通“鳏”,汉代郑玄注解说:“无妻曰鳏,无夫曰寡,少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这是中国古代对弱势群体的经典分类。
二、词义解析
1. 鳏:丧妻的老年男子
2. 寡:丧夫的老年妇女
3. 孤:失去父母的儿童
4. 独:无子女的老年人
重点内容:该词体现了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强调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责任,这一思想影响中国社会福利制度长达两千余年。
三、历史案例
案例1:汉代“恤鳏寡”政策
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下诏:
“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
(《汉书·武帝纪》)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国家名义对鳏寡孤独群体实施系统性救助。
案例2:宋代福田院制度
北宋嘉祐年间设立福田院,专门收养:
– 鳏寡老人(每日给米一升)
– 孤儿(提供识字教育)
– 残疾者(安排简单劳作)
重点内容:该机构经费来自官府拨付的“常平钱”,年支出达5000贯,堪称古代社会福利典范。
四、现代演变
1. 法律层面:2020年《民法典》第1041条明确“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延续传统保护精神。
2. 政策层面:中国现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覆盖:
– 60岁以上无劳动能力者
– 16岁以下孤儿
– 重度残疾人士
重点内容:2023年民政部数据显示,全国共有特困人员467.3万人,其中农村占比达82%,反映传统弱势群体保障仍具现实意义。
五、学术争议
部分学者(如李学勤,2015)认为《孟子·梁惠王下》中“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的表述更早,但主流观点仍以《礼记》为词源依据,因其:
1. 成书时间更早(战国时期)
2. 系统阐述社会福利思想
3. 被历代注疏广泛引用
该词的文化生命力证明:中国传统社会保障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