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彳亍”这个词出自哪里?是哪本书的词汇?
一、词源考据
“彳亍”(拼音:chì ch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最早可追溯至《说文解字》。其中:
– “彳”意为“小步行走”,《说文解字》释为“小步也”。
– “亍”意为“止步”,《说文解字》释为“步止也”。
两字组合后,表示“走走停停、徘徊不前”的状态。
二、经典文献出处
该词在以下古籍中有明确记载:
1. 《诗经·唐风·杕杜》(争议):部分学者认为“独行踽踽”中的“踽踽”与“彳亍”意近,但未直接使用该词。
2. 《文选·张衡〈思玄赋〉》:明确出现“彳亍而踟蹰”,描述徘徊不定的动作。
3. 唐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彳亍中辍”,比喻行事犹豫不决。
三、现代使用案例
1. 鲁迅《野草·影的告别》: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学者认为文中“远行”的孤独感与“彳亍”的意象高度契合。
2. 网络流行语:
因字形独特,近年被网友戏用作“行字拆开走”,形容“缓慢行动”或“佛系态度”,例如:“人生不必太急,彳亍也行。”
四、语言学意义
“彳亍”是会意字的典型代表,通过字形组合直观表达动作(彳=行进,亍=停止),体现了古汉语的形象性。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创作,强调犹豫、孤独或缓慢的状态。
五、总结
“彳亍”源自先秦文字,定型于汉代文献,《说文解字》为其字义基础,《文选》和唐代散文使其成为经典文学词汇。当代用法则融合了传统语义与网络文化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