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舍生取义”的出处与典故解析
一、成语出处
“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文为: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通过对比“生”与“义”的价值,强调在道德原则与生命存续冲突时,应选择坚守道义。这一思想成为儒家伦理的核心观点之一。
二、典故背景
1. 孟子的哲学论证
孟子以“鱼与熊掌”的比喻展开论述:
– “鱼”象征生存本能
– “熊掌”象征道德追求
通过层层递进,最终得出“义重于生”的结论,奠定了成语的理论基础。
2. 历史语境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孟子提出这一主张,意在批判“苟且偷生”的行为,倡导士人应具备“浩然之气”。
三、经典案例
案例1:文天祥殉国
南宋名臣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面对威逼利诱写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最终从容就义,完美诠释了舍生取义的精神。
案例2:谭嗣同变法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拒绝逃亡,直言: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请自嗣同始!”
其牺牲唤醒了国民改革意识。
四、现代意义
| 领域 | 体现形式 |
|——-|———-|
| 抗疫精神 | 医护人员逆行出征 |
| 国防安全 | 戍边战士英勇护国 |
| 职业道德 | 记者揭露真相不畏威胁 |
该成语至今仍激励人们在重大抉择中坚守正义与信仰。2020年武汉抗疫期间,多名医护人员因公殉职,正是当代“舍生取义”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