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字的含义及出处,你知道吗?
# 一、“茜”字的基本含义
“茜”(拼音:qiàn或xī)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1. 指代植物:读作“qiàn”时,指茜草(Rubia cordifolia),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可作红色染料,古代常用于染布或入药。
2. 用作人名或音译:读作“xī”时,多用于人名(如“茜茜公主”)或音译外来词(如“茜素红”)。
重点内容:茜草在古代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红色染料被称为“茜红”,是丝绸和布匹染色的主要原料之一。
—
# 二、“茜”字的出处与历史渊源
## 1. 文字学考据
“茜”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归为“艸部”(草字头),释义为“茅蒐也”(即茜草)。其字形由“艹”(草)和“西”(表音)组成,体现形声字的特点。
## 2. 古代文献记载
– 《诗经·郑风》中有“茹藘在阪”的记载,“茹藘”即茜草,说明其早在先秦时期已被利用。
– 《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茜草的药用价值:“茜根,凉血活血,治吐衄诸血。”
重点内容:茜草在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古罗马人称其为“Rubia”,成为西方重要的红色染料来源。
—
# 三、实际案例:茜草的文化与经济影响
## 1. 古代染色工艺
唐代宫廷服饰的“绛纱袍”即用茜草染制,因其色泽鲜艳且不易褪色,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
## 2. 现代应用
– 医药领域:茜草提取物(如茜草素)用于抗炎、抗癌药物研发。
– 文化符号:日本传统色“茜色”(あかねいろ)即源于茜草染出的红橙色,常用于和服设计。
重点内容:2016年,中国科学家成功解析茜草基因组,为其药用价值开发提供了新方向。
—
# 四、结语
“茜”字承载了从植物学到文化的多重意义,既是古代工艺的见证,也是跨文明交流的缩影。其历史与实用价值,至今仍在科学和艺术领域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