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这句话出自哪里?
一、“诗言志”的出处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命题,最早见于《尚书·舜典》。原文记载:
>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段话是舜帝对音乐与诗歌功能的阐述,强调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志向、情感和思想。这一观点成为后世中国诗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二、历史背景与理论内涵
1. 先秦时期的“志”
“志”在先秦时期含义广泛,既包含个人情感(如《诗经》中的爱情诗),也指向政治抱负(如屈原的《离骚》)。
– 案例:《诗经·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看似写爱情,但汉代《毛诗序》认为其“言后妃之志”,体现了儒家对“志”的政治化解读。
2. 儒家的发展
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论语·阳货》),进一步将“诗言志”与社会教化结合,如《诗经》被用作外交辞令(《左传》记载的“赋诗言志”)。
三、后世影响与案例
1. 文学创作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之志。
– 李白《将进酒》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则抒发了个人豪情壮志。
2. 理论延伸
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将“志”扩展为更细腻的情感表达,如李商隐《无题》诗的隐晦抒情。
四、现代意义
“诗言志”理论至今影响深远:
– 学术研究:学者通过分析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探讨其隐逸之志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 创作实践:现代诗人余光中《乡愁》以个人情感言家国之志,延续了这一传统。
结语
“诗言志”作为中国文论的源头,揭示了诗歌表达内心与干预现实的双重功能。从《尚书》到当代,它始终是理解中国文学精神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