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经典出处探析
一、核心出处考证
“格物致知”这一重要哲学概念源自《礼记·大学》,是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核心思想。原文记载:
>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该句出自《大学》”八条目”体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环节,构成了儒家道德修养论的认知基础。
二、概念内涵解析
重点内容: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特别强调:
>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这一解释将”格物”定义为对事物本质的彻底探究,而”致知”则是通过这种探究获得的真知。明代王阳明则提出不同见解,认为”格物”应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的功夫。
三、历史演变案例
1. 朱熹的实证研究
朱熹曾通过观察竹子生长的案例实践格物理论。连续七日观察竹圃,试图理解竹子的生长原理,虽未得出科学结论,但体现了儒家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
2. 王阳明的转向
王阳明因”格竹失败”经历,最终在龙场悟道中发展出心学体系,提出”心外无物”的观点,将格物重点转向内在心性修养。
四、现代应用价值
重点内容:当代科研领域仍可看到格物精神的影响:
– 屠呦呦团队通过系统研究古籍(《肘后备急方》等),结合现代实验方法,最终发现青蒿素
– 华为公司设立”2012实验室”,强调基础研究中的”向下扎到根”精神,与格物理念高度契合
五、学术争议焦点
学界对”格物”解释存在两大流派:
1. 知识论解读:强调客观认知(以朱熹为代表)
2. 道德论解读:侧重道德实践(以王阳明为代表)
这种分歧使得”格物致知”成为贯穿中国哲学史的核心命题,至今仍引发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