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字的出处考释
一、字形溯源与早期用例
“勋”(繁体作“勳”)最早见于西周金文,由“力”(象征功绩)和“熏”(表声)构成。战国时期《睡虎地秦简》中已出现简写形态“勋”,可见其演变历史超过3000年。
重点案例:
– 西周《大盂鼎》(公元前11世纪)铭文:“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勋”,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勋”字实物记载,指重大功绩。
– 东汉《说文解字》明确记载:“勳,能成王功也。从力,熏声。”
二、字义演变历程
1. 先秦时期
核心义项为特殊功绩,《周礼·夏官》载:“王功曰勋”,特指辅佐天子之功。例如:
– 《左传·襄公十三年》:“世胙太师以表东海”,杜预注:“谓封吕尚为齐侯,命为勋。”
2. 汉唐发展
重点内容:汉代起衍生出双重含义:
– 实指:军功爵位(如“上勋”“勋官”)
– 虚指:道德功业(如《汉书》“垂勋后嗣”)
唐代案例:
敦煌文书《张议潮变文》(P.2962)记载归义军“勋效昭彰”,反映当时“勋”作为军功评价标准的使用。
三、文化制度中的体现
1. 勋官制度
北魏至明清的勋官体系(如“上柱国”“云骑尉”)均以“勋”为核心概念。明代《大明会典》载:“凡勋级十二转,皆因战功而定。”
2. 现代应用
重点内容:当代“勋章”“勋业”等词仍保留功绩荣誉本义。例如: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勋章”授予标准明确要求“建立卓越功勋”(2019年《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
四、文字学争议
学界对“熏”部是否兼表意存在分歧:
– 主流观点(李学勤等):纯声符
– 新说(裘锡圭):可能与“熏炽”引申的“显赫”义相关
—
通过金文、简牍、制度文献的三重印证,可见“勋”字从军事功绩扩展到道德表彰的演变轨迹,其礼制内涵与文字稳定性在汉字体系中颇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