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妫”字溯源:古籍中的出现与演变
一、“妫”字的最早文献记载
“妫”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这是目前可考的最早记载该字的传世文献。在《尧典》中明确记载:“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记录了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下嫁给舜的故事,而“妫汭”即指妫水弯曲处。
关键文献证据
1. 《尚书·虞书·尧典》(传世本)
“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2. 清华简《保训》(战国楚简)
虽未直接出现“妫”字,但记载了舜“居妫汭”的史实,与传世文献互证。
二、先秦典籍中的延续记载
(一)《左传》的系统记载
《左传》是记载“妫”姓源流最详尽的先秦文献:
– 昭公八年:“陈,颛顼之族也……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
– 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而封诸陈,以备三恪。”
重点分析:此处明确周武王将妫姓胡公满封于陈国(今河南淮阳),以奉舜祀,形成“妫→陈”的姓氏演变脉络。
(二)《史记》的权威确认
《史记·五帝本纪》整合先秦记载:
“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封舜后于陈。”
三、文字学实证案例
案例1:西周金文中的“妫”
“陈侯作妫橓媵壶”(春秋早期青铜器)
– 铭文中的“妫”字写作“嬀”,从女从爲,是目前最早的“妫”姓实物证据。
– 印证《左传》记载的陈国公室为妫姓后裔。
案例2:出土简牍的佐证
上博简《子羔》篇(战国楚简):
“舜之德其诚贤……尧之取舜也,从诸妫汭”
– 用“妫”字记录地名,写法与传世文献一致。
四、学术争议辨析
观点1:《尧典》成书年代说
– 古史辨派曾质疑《尧典》为战国作品,但清华简等出土文献证明“妫汭”记载渊源古老。
观点2:甲骨文缺载问题
– 目前甲骨文中未发现“妫”字,可能与商周祭祀体系差异有关(舜族非商王室直系祖先)。
五、结论
“妫”字最早且系统的记载集中于《尚书·尧典》,经《左传》《史记》等文献传承,并获青铜器铭文与战国简牍实证。该字承载着:
1. 地理标志(妫水流域)
2. 姓氏起源(舜后妫姓)
3. 政治传承(陈国宗法)
三重文化内涵,是研究华夏文明起源的关键字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