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字最早出现在哪里?——汉字源流考据
一、“桉”字的文献首现
“桉”作为木本植物名称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唐代医学家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约成书于739年)中记载:“桉树生南海山谷,叶似油麻,花黄,子如楝实。”这是目前可考的最早将“桉”与特定植物相关联的文字记录。
重点内容:唐代以前,“桉”字多作他用,如汉代《说文解字》未收录此字,南北朝《玉篇》仅注音“安”而无释义,说明其植物学含义尚未定型。
二、早期用字演变案例
1. 汉代简牍中的假借用法
居延汉简(公元前1世纪)中出现“桉”字,但用作“案”的通假字,如“桉验文书”,与植物无关。这印证了早期“桉”字的非专属性。
2. 南北朝异体字现象
《宋书·符瑞志》载“桉枝连理”,此处“桉”可能指某种枝条,但学界普遍认为这是“案”的异体写法,反映了用字混乱期。
三、植物学定名的关键时期
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1815年)中明确区分:“今人谓桉柳为桉树,乃新附之俗名。”说明至迟在18-19世纪,“桉”已专指特定树种。澳大利亚桉树(Eucalyptus)的中文译名即源于此传统命名。
案例对比:
– 唐代《酉阳杂俎》称南洋植物为“庵罗树”
– 明代《瀛涯胜览》记作“俺拔儿木”
可见“桉”字定名前存在音译过渡阶段。
四、结论:字义演变的三个阶段
1. 先秦至汉:未见于典籍
2. 魏晋至唐:假借字→植物名过渡
3. 宋元以后:专指桉属植物,并通过近代植物学著作(如《植物名实图考》)确立规范。
重点内容:现代植物学中的“桉”是典型的“古今字”案例,其专指性完成于明清时期,而字形本身可追溯至汉代简牍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