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字的象征意义及起源探究
# 一、“屹”字的基本释义
“屹”(拼音:yì)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本义指山势高耸、稳固不可动摇的状态。《说文解字》未收录此字,但《玉篇·山部》明确记载:“屹,山貌。”其核心意象包含:
– 物理特征:形容山峰陡峭挺拔(如“屹立”)
– 精神象征:引申为坚定不屈、岿然不动的品质(如“屹然不动”)
# 二、文字源流考据
# 1. 字形演变
该字最早见于小篆,属形声字:
– 形旁:“山”部,表明与山体相关
– 声旁:“乞”(后演变为“乞”),表读音
# 2. 文献出处
《诗经·大雅·皇矣》 出现早期用例:“临冲茀茀,崇墉屹屹”,描写城墙如山耸立。东汉郑玄注:“屹屹,言坚固也。”
# 三、文化象征体系
# 1. 哲学内涵
– 儒家:象征士人“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孟子·滕文公下》)
– 道家:体现“独立不改”的宇宙观(《老子》第二十五章)
# 2. 艺术表现
故宫太和殿台基设计即为典型案例:
– 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屹立于8米高台
– 通过建筑语言具象化“皇权稳固”的象征
# 四、现代应用实例
1. 企业命名:如“屹通新材”(股票代码:300930),取技术领先、基业长青之意
2. 文学创作:茅盾《白杨礼赞》用“傲然屹立”赋予树木人格化精神
3. 国际关系:外交部常用“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表述国家主权
> 语言学视角:该字在《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中位列前3500常用字,多用于书面语及正式场合,具有鲜明的庄重感和力量感。
(注:标红部分为符合要求的重点内容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