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矜”字的古文溯源与用例分析
一、“矜”字的字形与字源
“矜”是古汉语中的高频字,其最早出处可追溯至先秦典籍。从字形看,“矜”由“矛”和“今”组成(小篆写作“𥎊”),《说文解字》释为:“矛柄也”,本义指矛或戟的长柄,后引申出“持重”“自夸”“怜悯”等多重含义。
重点内容:
– 甲骨文与金文中尚未发现独立“矜”字,但“矛”部构件常见于兵器铭文。
– 《说文·矛部》明确记载:“矜,矛柄也。从矛,今声。”
—
二、经典文献中的“矜”字用例
1. 《诗经》中的“矜”
《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郑玄笺注:“矜,怜也。”此处“矜”表怜悯之意,是早期引申义的典型用例。
2. 《论语》中的道德内涵
《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此处“矜”意为庄重自持,体现儒家对君子品行的要求。
3. 《左传》的战争语境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杜预注:“矜,持也。”此处保留“持矛”的本义延伸,指持守原则。
重点案例:
– 《孟子·公孙丑下》:“矜其血气,以犯危难。”此处的“矜”为自负、逞强之义,反映战国时期词义分化。
—
三、词义演变与文化内涵
从“兵器部件”到“道德概念”,“矜”的语义扩展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变迁:
1. 由实转虚:从具体兵器(矛柄)到抽象态度(庄重、怜悯)。
2. 褒贬并存:既可用于褒义(如“矜悯”),亦含贬义(如“骄矜”)。
重点内容:
– 汉代以后,“矜”的怜悯义逐渐被“怜”取代,而自夸义(如“矜伐”)成为主流,见于《史记》《汉书》等史书。
—
四、结论
“矜”字是观察汉语词义演变与文化承载的典型案例,其多重含义的并存,反映了古代汉语的丰富性与社会伦理的渗透。专业研究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单一释义的误判。
(注:标红部分为关键学术观点或核心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