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的史书出处及内容概述
一、《隆中对》的史书出处
《隆中对》出自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该篇是诸葛亮与刘备在隆中(今湖北襄阳)会面时的战略对话记录,因发生地为”隆中”且以”对策”形式呈现,故称《隆中对》。《三国志》作为”二十四史”之一,是研究三国历史的核心正史文献,其记载具有权威性。
二、《隆中对》核心内容
1. 天下形势分析
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预判:
– 曹操优势:”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不可直接对抗)
– 孙权基础:”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可作为盟友)
– 荆州机遇:”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建议刘备夺取)
2. 战略实施路径
分步骤提出”跨有荆益”的扩张策略:
1. 先取荆州作为立足点
2. 再取益州(四川)建立根据地
3. 最终”待天下有变”时两路北伐:
– 荆州军向宛洛(中原)
– 益州军出秦川(关中)
3. 政治纲领构建
强调”内修政理“的重要性,提出:
–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
– “外结好孙权”的联盟策略
– “复兴汉室”的政治口号
三、历史印证案例
案例1:赤壁之战后的战略执行
–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刘备按《隆中对》规划:
– 夺取荆州南部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
– 借南郡(”借荆州”事件)
– 公元214年入蜀夺取益州,实现”跨有荆益”的初步目标
案例2:战略偏差导致失败
– 关羽失荆州(219年):违背”外结好孙权”策略,与东吴交恶
– 夷陵之战(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伐吴,破坏联吴抗曹根本战略,导致蜀汉由盛转衰
四、历史评价
清代史学家王夫之评价:”豫州(刘备)当日之仅以孤军振起,克启疆宇者,隆中之策定之也“,指出该战略奠定了蜀汉立国基础。现代学者田余庆则认为,该方案存在”两路北伐的地理割裂问题“,为后来关羽失荆州埋下隐患。
(注:文中标红部分为《隆中对》的核心战略思想及关键历史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