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字的出处及在古文中的应用
一、“割”字的出处
“割”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字形由“刀”和“害”组成,本义为用刀分割、切断。《说文解字》释曰:“割,剥也。从刀,害声。”可见其核心含义与刀具的切割动作密切相关。
在早期文献中,“割”字多用于描述具体的物理分割行为,如《诗经·小雅·信南山》中“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虽未直接出现“割”字,但“鸾刀”的使用场景与“割”相关。
二、“割”在古文中的语义演变
1. 本义:切割、分割
– 《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其中“奏刀”即用刀切割,与“割”义近。
2. 引申义:剥夺、割让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此处“自刎”为“割”的极端表现,体现生命剥夺。
– 《战国策·魏策》:“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其中“割城”指领土割让,属政治语境下的引申。
3. 抽象义:决断、舍弃
–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虽未直接用“割”,但“杀身”隐含“割舍生命”之意。
三、典型案例分析
1.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 “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
– 此处“投璧”象征割舍旧盟,体现“割”的抽象用法。
2. 《孟子·告子上》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舍”与“割”义通,强调取舍决断。
四、结论
“割”字从具体的切割动作逐步演变为涵盖政治、道德、心理层面的抽象概念,体现了汉语词义的丰富性。其在古文中的应用既反映社会生活(如祭祀、战争),也渗透于哲学思想(如取舍、牺牲),是研究古代语言与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重点提示:
– “割”的本义与“刀”直接相关,后衍生出剥夺、割让、决断等多重含义。
– 在阅读古文时,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割”的具体指向,避免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