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字的来源及含义详解
一、“浚”字的字形演变与来源
“浚”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氵”(水部)和“夋”组成,属于形声字。其中:
– “氵”表示与水相关;
– “夋”既是声旁,也隐含“深挖”的动作(《说文解字》释“夋”为“行迟”引申为“渐进深入”)。
重点内容:汉代《说文解字》明确记载:“浚,抒也。从水,夋声。”意为“疏通、挖深水道”。
二、“浚”字的核心含义
1. 动词义:
– 疏通河道(如《尚书·禹贡》:“浚畎浍距川”);
– 深挖(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浚我以生”)。
2. 形容词义:
– 深邃(如“浚谷”指幽深的山谷);
– 明澈(如“浚哲”形容智慧深邃,见于《诗经·商颂·长发》)。
重点内容:现代汉语中,“浚”仍保留“疏浚”这一常用词,如“河道清淤工程”。
三、实际案例解析
1. 历史文献:
– 《史记·河渠书》记载大禹治水“浚川”,即通过挖深河道疏导洪水。
2. 现代应用:
– 案例:2023年黄河下游疏浚工程,通过机械清淤“浚深主航道”,保障汛期行洪安全。
3. 地名与文化:
– 河南浚县(古称“黎阳”),因地处黄河故道,历代为治水要地,地名直接体现“浚”的治水内涵。
四、延伸:哲学与文学中的“浚”
– 《庄子·天地》:“浚井不渫”,比喻修养心性需持续深挖;
– 唐代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浚发其祥”,引申为“发掘美好事物的根源”。
重点内容:“浚”从具体治水行为,升华为探索深度、追求本质的象征,体现汉语字义的丰富性。
结语
“浚”字浓缩了华夏文明对水利智慧和思维深度的双重表达,其演变历程是汉字“形义结合”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