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舛”字的出处及现代意义
一、“舛”字的出处
1. 字形演变
“舛”是汉字中的一个古老字形,最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其字形由两个“止”(脚)相反组成,象征方向相反或行走不顺。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解释为“两足相背”,引申为“错乱、违背”之意。
2. 文献记载
– 《说文解字》:“舛,对卧也。从夊,相背。”
– 《庄子·天下》:“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其中“反”与“舛”意义相通,指思想或行为的对立冲突。
– 《汉书·艺文志》:“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进一步体现了“舛”的“错乱”含义。
二、“舛”的现代意义
1. 基本含义
现代汉语中,“舛”仍保留其古义,主要指:
– 错乱:如“舛误”(错误)。
– 违背:如“命运多舛”(命运坎坷不顺)。
2. 常见用法
– 成语:“命途多舛”形容人生际遇坎坷。
– 法律文书:用于描述合同条款的冲突或事实矛盾,如“证据舛互”。
三、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1:“舛误”在学术研究中的使用
某历史学者在整理古籍时发现,明代《永乐大典》的某一抄本存在“文字舛误”,如“未”误抄为“末”,导致后世研究者误解原文。这一案例体现了“舛”在文献校勘中的重要性。
案例2:“命运多舛”的文学应用
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遭遇被描述为“命运多舛”——幼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最终在绝望中死去。这一用法生动展现了“舛”的悲剧色彩。
四、总结
“舛”字从古至今承载着“错乱、不顺”的核心意义,既用于描述具体错误(如文献舛误),也用于抽象表达(如人生坎坷)。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在语言学、文学、法律等领域仍有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