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茕茕孑立”形容的是什么?出自哪里?
一、词义解析
“茕茕孑立”(拼音:qióng qióng jié lì)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孤独无依、形单影只的状态。
– 茕茕:孤独的样子;
– 孑立:孤立无援。
整体强调个体在精神或物理层面的极度孤独,常带有悲凉色彩。
二、出处溯源
该成语最早见于西晋李密的《陈情表》。文中写道:
>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以此描述自己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独自抚养祖母的孤苦境遇,表达对朝廷征召的婉拒之情。
三、实际案例
1. 文学应用
鲁迅在《故乡》中描写闰土时,虽未直接使用“茕茕孑立”,但通过“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的描写,暗合了成语的孤独意象。
2. 社会现象
现代社会中,“空巢老人”常处于茕茕孑立的状态。例如:某独居老人因子女长期在外工作,每日仅与电视为伴,正是这一成语的现实写照。
3. 影视作品
电影《海上钢琴师》中,主角1900终生未下船,茕茕孑立于浮世之外,用孤独诠释了对纯粹艺术的坚守。
四、常见误用提醒
– ❌ 错误用法:形容“热闹场景中的短暂安静”(如:“人群中他显得茕茕孑立”)。
– ✅ 正确用法:必须强调长期或本质的孤独(如:“战乱后,老人茕茕孑立于废墟中”)。
五、总结
“茕茕孑立”不仅是语言符号,更承载着对孤独境遇的深刻共情。其出自《陈情表》的典故,至今仍广泛应用于文学、社会学等领域,警示人们关注个体孤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