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邈”字在古文的用法考析
# 一、“邈”字的基本释义
“邈”(miǎo)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远也”,本义指空间或时间上的遥远。其字形从“辵”(辶)部,暗示与行走、距离相关的含义。
重点内容:该字在古汉语中具有双重属性——既可表空间距离的辽远,又能喻指时间跨度的久长。
# 二、核心用法分类
# 1. 空间距离的描写
重点内容:常见于山水游记、边塞诗中,通过“邈”构建苍茫寥廓的意境。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邈南山之逸气,临清流而赋诗”
– 李白《古风》:“邈然不可攀,谁测天地心”
# 2. 时间维度的表达
多用于历史追溯或人生感慨,强化时间纵深。
– 陆机《叹逝赋》:“邈矣终古,遐哉逸光”
– 《晋书·王羲之传》:“邈若山河”(形容逝者如山河般永隔)
# 3. 抽象概念的延伸
重点内容:衍生出“超脱世俗”“难以企及”的哲学意味。
– 嵇康《琴赋》:“邈隆崇以极壮”(形容琴音超越凡响)
– 苏轼《赤壁赋》:“渺沧海之一粟”(异体字用法)
# 三、典型语境分析
# 案例1:空间描写范式
《楚辞·九章·悲回风》:“邈蔓蔓之不可量兮,缥绵绵之不可纡”
– 标红解析:通过“邈”与“蔓蔓”叠加,强化了山川连绵无尽的视觉张力,王逸注曰“远貌”。
# 案例2:时间隐喻范例
江淹《别赋》:“邈然天末,暂游万里”
– 标红解析:将离别的时间感转化为空间化的永恒意象,钱钟书《管锥编》指出此为“时空互化”修辞。
# 四、语义演变轨迹
| 时期 | 主要用法 | 典型文献 |
|——|———-|———-|
| 先秦 | 纯空间距离 | 《诗经》《楚辞》 |
| 汉魏 | 时间隐喻增强 | 《汉书》《古诗十九首》 |
| 六朝 | 抽象哲理化 | 《世说新语》《文心雕龙》 |
重点内容:至唐代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语义升华,杜甫“邈与圣贤期”已具精神追求内涵。
# 五、特殊修辞现象
存在“邈邈”“渺邈”等叠用形式,如:
– 《诗经·鲁颂》:“邈邈昊天”
–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渺邈遗世”
标红提示:这类复沓结构往往产生韵律强化与情感递进的双重效果。
# 结语
“邈”字的语义网络呈现由实向虚的认知迁移,从最初的地理空间指涉,逐步发展为承载中国人时空观、宇宙观的重要语符。其在骈文中的对仗运用(如“邈远”对“幽深”),更体现了汉语以单字构境的美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