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唐代边塞诗中的功名意识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少小虽非投笔吏”出自唐代诗人祖咏的《望蓟门》,下一句为“论功还欲请长缨”。这两句诗化用汉代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请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虽非自幼习武,却渴望建功边疆的壮志。
重点内容:
– 班超典故:东汉班超曾弃文从武,出使西域,留下“投笔从戎”的佳话。
– 终军典故:西汉终军主动请缨,以长缨缚南越王归汉,展现少年报国之志。
二、诗句的文学价值
祖咏通过对比“非投笔吏”与“请长缨”,凸显了唐代文人功名意识的转变。初盛唐时期,边塞诗常体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的价值观,反映了当时尚武的社会风气。
案例:
– 高适《燕歌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三、历史与现实意义
唐代边塞诗中的功名意识对后世影响深远。例如:
1. 岳飞《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延续了这种紧迫的报国情怀。
2. 现代教育:许多高校将“请长缨”精神融入国防教育,鼓励青年参军或支援边疆。
重点内容:
– 祖咏的诗句不仅是个人抒怀,更是盛唐精神的缩影。
– 当代青年在职业选择中,仍可借鉴这种“主动担当”的价值取向。
四、结语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唐代文人超越身份局限、追求家国理想的胸襟。这种精神至今仍能激励人们在各自领域中“请缨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