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门投止思张俭:东汉名士的忠义与风骨
一、张俭的历史背景
张俭(115年-198年),字元节,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党人领袖之一。他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闻名,成为“党锢之祸”中的核心人物。
二、张俭的主要历史事迹
1. 弹劾宦官侯览,引发党锢之祸
张俭初任山阳郡督邮时,因弹劾宦官侯览及其家属的贪腐行为而闻名。侯览是汉桓帝时期的权宦,其家族横行乡里,强占民田、欺压百姓。张俭上书揭露其罪行,虽未成功,却因此成为宦官集团的眼中钉。
实际案例:
– 张俭曾查抄侯览母亲的坟墓,以证据其家族不法,此举激怒侯览,导致宦官集团对党人的大规模迫害,即“第一次党锢之祸”(166年)。
2. 逃亡生涯与“望门投止”
在党锢之祸中,张俭被通缉,被迫流亡。他的逃亡故事成为后世传颂的忠义典范。
重点内容:
– “望门投止”:张俭逃亡时,百姓感其正直,纷纷冒险收留他。即便知道可能牵连自身,人们仍愿为他提供庇护,体现了民间对清流的敬重。
– 案例:据《后汉书》记载,张俭逃至东莱李笃家,李笃不顾危险藏匿他,并助其继续逃亡。
3. 晚年归隐与历史评价
党锢解除后,张俭拒绝出仕,隐居乡里。建安初年(约198年),曹操曾征召他,但张俭以年老推辞,不久去世。
三、张俭的历史意义
1. 象征士人风骨:张俭代表了东汉士大夫不畏强权、坚守正义的精神。
2. 反映民间道德:“望门投止”现象说明,百姓对清廉正直的官员抱有极高的道德认同。
四、结语
张俭的事迹不仅是东汉党争的缩影,更是中国历史上忠义精神的体现。他的故事激励后世士人坚守原则,也为研究东汉政治与社会提供了重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