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的通俗易懂性研究
一、白居易诗歌的通俗化特征
白居易(772-846)是中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其诗歌以语言平易、题材生活化著称,形成了独特的”老妪能解”创作风格。这种通俗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语言浅白:避免生僻字词和复杂典故
2. 题材日常:聚焦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3. 情感真挚:表达直白朴素的人文关怀
二、典型通俗诗作分析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重点解析:
– 全诗20字无一难字
– 用草原枯荣比喻人生际遇
– “野火”二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哲理名句
(二)《卖炭翁》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通俗性体现:
1. 白描手法展现底层生活
2. 矛盾心理刻画入木三分
3. 反映中唐”宫市”制度的社会批判
(三)《钱塘湖春行》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创作特点:
– 选取寻常春景入诗
– 对仗工整而自然
– “渐欲””才能”体现动态美感
三、通俗化创作的理论基础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明确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创作主张,其通俗化实践包含:
1. 新乐府运动的诗学追求
2. 儒家”诗教”传统的继承
3. 佛教偈颂语言的影响
四、现代启示
白居易的通俗化创作对当代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内容:关注现实题材
– 形式:注重语言可接受性
– 效果:实现雅俗共赏
> 案例比较:对比李商隐《锦瑟》的朦胧含蓄,白居易《琵琶行》即使描写音乐艺术,仍保持”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具象化表达。
这种自觉的读者意识和平民立场,使其作品历经千年仍保持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