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诗有“诗”字让人一目了然?
在浩瀚的诗词海洋中,有些作品直接以“诗”字入题或入句,形成独特的自我指涉效果。这类作品往往通过标题或内容明确点明“诗”的创作属性,让读者一眼识别其文体特征。以下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并附经典案例。
—
一、标题含“诗”字的作品
最直观的体现是标题直接包含“诗”字,多为诗人自述创作意图或记录即兴之作。
典型案例
1. 《论诗》(元好问)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以“诗家”开篇,直接讨论诗歌创作审美。*
2. 《戏为六绝句》(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虽未直用“诗”字,但“绝句”即诗体名称,属隐性标注。*
3. 《己亥杂诗》(龚自珍)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杂诗”为常见诗题命名方式,如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
二、诗句中突出“诗”的自我指涉
部分作品虽标题无“诗”,但通过诗句强调创作行为或诗歌价值。
重点案例
1. 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虽无“诗”字,但后人多以“诗”评此作,如“诗仙写诗赠诗隐”。*
2.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在题跋中自评:“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以诗论诗,暗含对诗歌传世性的思考。*
3. 陆游《示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临终绝笔,以诗为遗嘱,凸显诗歌的纪实功能。*
—
三、特殊诗体中的“诗”字标识
某些诗体名称或创作场景天然包含“诗”的指向性。
典型类型
1. “口号诗”:即兴口占之作,如杜甫《晚行口号》。
2. “赋得”诗:指定题材的命题诗,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 “联句”诗:多人合作,如韩愈《斗鸡联句》中“诗胆大于天”一句。
—
四、现代诗歌的延续
现当代诗人也延续这一传统,如:
– 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虽无“诗”字,但被公认为“诗中之诗”,探讨诗歌的观察视角。*
–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诗句本身成为诗化生活的宣言。*
—
总结
“诗”字显性化的作品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呈现:
1. 标题标注(如《杂诗》《论诗》)
2. 诗句自指(如“诗成泣鬼神”)
3. 诗体命名(如口号、联句)
这种明确性既方便读者识别,也反映了诗人对诗歌本体的自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