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诗概述:定义与历史背景
五步诗,又称“五步成诗”,是指诗人在五步之内完成一首诗的创作。这种形式源于中国古代的即兴创作传统,体现了诗人的敏捷才思与深厚功底。历史上,曹植的《七步诗》更为著名,但“五步成诗”的典故同样被用于形容才思迅捷的文人。
—
著名的五步诗作品
以下是一些历史上或传说中五步成诗的佳作,部分为真实案例,部分为文学演绎:
1. 曹植《七步诗》的变体
尽管《七步诗》为七步完成,但后世常以“五步”形容更快的创作。其原文:
>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 唐代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据《唐诗纪事》记载,史青自称“五步成诗”,唐玄宗试其才,命以《除夜》为题,其诗云:
>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3. 柳公权《应制贺边军支春衣》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曾以五步成诗应制,虽原诗失传,但《旧唐书》记载其“援笔立就”,可见才思之敏。
—
五步诗的创作特点
1. 即兴性强:多为应景、应命之作,考验诗人的临场反应。
2. 语言凝练:因时间限制,诗句需高度简洁,以意象取胜。
3. 典故化用:常借用经典意象(如曹植的“豆萁”之喻)快速引发共鸣。
—
现代视角下的五步诗
如今,“五步成诗”更多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或创作挑战,例如:
– 网络即兴诗赛:限定时间内完成主题创作。
– 教育应用:用于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与语言组织能力。
重点提示:五步诗的真伪需结合史料考证,但其文化意义在于展现古典诗歌的即兴魅力与文人风雅。
—
案例补充:宋代《冷斋夜话》记载,苏轼曾戏作“五步诗”调侃友人,虽非正史,却反映了这一传统的民间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