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诗观有哪些?诗歌翻译的观点?
# 一、诗歌翻译的主要流派与观点
# 1. 形式对等派(Formal Equivalence)
核心观点:强调保留原诗的形式特征(如韵律、节奏、分行),追求语言结构的最大程度还原。
代表人物: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早期翻译中国古诗时尝试模仿汉语的意象并置。
案例:
庞德译李白《长干行》中的”竹马“直接译为”bamboo horse“,保留字面意象,但英语读者可能难以理解其文化内涵。
# 2. 动态对等派(Dynamic Equivalence)
核心观点:以读者反应为中心,主张用目标语文化习惯传达诗歌的”神韵“而非字面形式。
代表人物: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
案例:
许渊冲译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Grieved o’er the years, flowers make us cry; / Homesick, we’re startled by birds’ song“,通过增译”us”和”homesick”明确情感逻辑。
# 3. 文化移植派(Cultural Transplantation)
核心观点:认为诗歌翻译需完成文化符号的转换,必要时重构意象。
案例:
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译《红楼梦》诗词时,将”东风“(中国文化中象征春天)改为”west wind“(英语文化中代表希望),以符合西方读者认知。
# 二、争议性焦点问题
# 1.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
– 不可译论者(如罗伯特·弗罗斯特)认为:”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诗即翻译中失去的东西)。
– 可译论者(如乔治·斯坦纳)提出”阐释运作“理论,认为通过补偿手段可实现艺术再现。
# 2. 形式与内容的博弈
典型案例: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两种译法:
– 逐字对译(Witter Bynner):”Empty hills, no man in sight, / Only voices heard on the air“
– 自由重构(Burton Watson):”Hollow valley: no one in sight… / Only the echo of voices“
后者用”hollow“和”echo“强化空谷回声的意境,但偏离了原文字面。
# 三、当代译诗新趋势
# 1. 跨媒介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案例:
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将寒山诗译为英语时,结合禅宗绘画出版,形成图文互释。
# 2. 译者显形(Translator’s Visibility)
重点实践:
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在翻译荷马史诗时,刻意保留加勒比方言词汇,彰显译者文化身份。
—
总结:诗歌翻译的本质是艺术再创造,不同译诗观反映了对”忠实性“的多元理解。理想的译诗应如钱钟书所言:”化境“,既不死扣字句,亦不背离原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