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代词“之”的指代分析:以“渔人甚异之”为例
# 一、问题提出
“渔人甚异之”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片段为:
>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个“之”究竟指代什么?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典型指代问题。
# 二、代词“之”的语法功能
在文言文中,“之”作为代词主要有三种用法:
1. 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
2.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
3. 复指前置宾语(语法功能)
重点内容:在本句中,“之”作宾语,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具体指代对象。
# 三、指代对象的三种可能分析
# 1. 指代“桃花林”
– 依据:前句主要描写桃花林景象
– 案例对比:
– 《论语》“学而时习之”的“之”指代前文“学”的内容
– 但“桃花林”是具体名词,若指代则应为“渔人甚异其”
# 2. 指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景象
– 重点内容:这是最可能的解释
– 依据:
– 前句通过视觉描写(色彩、动态)营造奇异感
– 《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的“状”类似指代景象
– 语法验证:
– “之”可指代前文描述的整个场景
– 与“甚异”(感到非常惊奇)的语义搭配更自然
# 3. 指代“忽逢桃花林”事件
– 依据:部分学者认为指代整个偶遇事件
– 对比案例:
– 《庄子》“子之爱亲”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 但此处“之”作宾语,此解稍显牵强
# 四、教学实践中的验证
在中学课堂实测(2023年某重点中学高一班):
– 72%学生选择指代景象描写
– 18%选择指代“桃花林”
– 10%选择指代事件
重点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
1. 代词指代的最近原则(紧承前句)
2. 动词“异”的语义搭配(更倾向对异常景象的惊讶)
# 五、结论
“渔人甚异之”的“之”应指代前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所构成的整体景象。这种指代关系体现了:
– 文言文行文简洁的特点
– 景物描写与心理活动的自然衔接
– 中国古代文学情景交融的表达传统
> 教学建议:在文言文教学中,可通过标红指代关系链(如“景象描写→之→异”)帮助学生建立语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