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欲捕鸣蝉”的“欲”是什么意思?
一、“欲”的基本含义
在文言文中,“欲”是一个多义词,常见的含义包括:
1. 想要、希望(表示主观意愿);
2. 将要(表示未来动作);
3. 欲望、贪欲(名词用法)。
重点内容:在诗句“意欲捕鸣蝉”中,“欲”应理解为“想要”,表示主语(通常是儿童)捕捉鸣蝉的意愿。
—
二、诗句语境分析
“意欲捕鸣蝉”出自清代袁枚的《所见》,全诗为:
>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重点内容:
– 前两句描写牧童骑牛唱歌的悠闲场景;
– 后两句通过“意欲”转折,表现牧童因想捉蝉而突然停止歌唱的生动画面。
– 这里的“欲”明确指向心理活动(想要行动),而非时间副词“将要”。
—
三、实际案例对比
案例1:表“想要”
– 《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欲”=“不想要”,与“意欲”用法一致。
案例2:表“将要”
– 《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注:此处虽未直接用“欲”,但“将欲”在文言中常表未来时,如“山雨欲来风满楼”。)
重点内容:通过对比可见,“意欲捕鸣蝉”的“欲”更贴近主观意愿,而非单纯的时间描述。
—
四、常见误解辨析
有观点认为“欲”可译为“将要”,但结合诗意:
1. 牧童是因产生捕蝉念头才闭口,而非“即将捕蝉”;
2. 袁枚通过“意欲”突出儿童心理的瞬间变化,用“想要”更符合诗意。
—
五、结论
重点内容:在“意欲捕鸣蝉”中,“欲”应解释为“想要”,强调牧童捕捉鸣蝉的意图,是诗句生动传神的关键字眼。这一理解既符合文言常用义,也与诗歌的童趣主题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