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主题诗教学案例:如何带孩子读懂春意?
# 一、教学目标设计
重点内容:通过诗歌赏析与创作,引导学生多维度感知春天的自然美、文化美和情感美,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二、教学流程设计
# 1. 唤醒感知:五感体验春天
实际案例:
– 带领学生到校园观察:
“用耳朵听”:记录鸟鸣、风声、雨滴声
“用手触摸”:感受新叶的绒毛、花瓣的质地
– 实践记录:某小学让学生用”温度计”测量阳光照射前后的地表温差,直观理解”春风送暖”
# 2. 经典诗歌精读(分层教学)
重点内容:
① 低年级:杜牧《江南春》
– 互动设计:用彩笔画出”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色块分布
② 高年级:杜甫《春夜喜雨》
– 深度讨论:“润物细无声”的双重寓意(自然现象/教育哲理)
# 3. 创意写作引导
实际案例:
– 比喻句训练:
“柳枝像______”(参考答案:绿色的瀑布/春姑娘的辫子)
– 某班级生成佳句:”春雨是天空的碎银子,叮叮当当落进大地的存钱罐”
# 三、跨学科融合设计
| 学科 | 结合点 | 案例 |
|——-|——–|——|
| 科学 | 植物生长观测 | 种植豆苗并记录生长日记 |
| 音乐 | 诗歌谱曲 | 为《春晓》创作童声合唱 |
| 美术 | 诗意画创作 | 用水墨表现”细雨鱼儿出” |
# 四、教学评估
重点内容:
– 三维评价体系:
1. 感知敏锐度(能否发现春天细微变化)
2. 文化理解力(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3. 表达创新性(比喻/拟人的独特性)
# 五、教学反思
实际教学中发现:
– 城市孩子对”蓑衣””犁铧”等农耕意象理解困难,需补充视频素材
– 可延伸开展”二十四节气之春分”主题研学,深化文化认知
教学提示:春季诗歌教学应避免概念化解读,要通过具身认知(如闻花香、踏青泥)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