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古诗选编及《望庐山瀑布》教学要点解析
一、三年级语文常见古诗篇目
三年级是学生接触古诗的重要阶段,教材中常包含以下经典篇目(以部编版为例):
1. 《望庐山瀑布》(李白)
2. 《山行》(杜牧)
3. 《赠刘景文》(苏轼)
4. 《夜书所见》(叶绍翁)
5. 《所见》(袁枚)
6.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重点提示:教学中需结合画面想象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美。
—
二、《望庐山瀑布》教学要点
# 1.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认读“瀑、炉、遥”等生字,理解“飞流直下”“疑是银河”等关键词。
–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体会夸张手法和动态描写,培养想象力。
–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 2.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句中比喻与夸张的运用(如“银河落九天”)。
–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
# 3. 教学步骤与案例
(1)情境导入
案例:播放庐山瀑布实景视频,提问:“看到这样的瀑布,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引出李白笔下的描写。
(2)逐句解析
– “日照香炉生紫烟”:
– 标红关键词:通过“生”字分析动态画面,结合图片理解“紫烟”是阳光与水雾交织的效果。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互动活动:让学生用手势模拟“飞流直下”,体会夸张手法的感染力。
(3)朗读指导
– 示范朗读:强调“直下”“落”等重音,表现瀑布的急促与壮美。
– 分组竞赛:评选“最有气势的朗读小组”。
(4)拓展延伸
案例:对比现代散文《庐山瀑布》片段,讨论古诗与现代文表达方式的差异。
—
三、教学反思建议
– 可通过绘画古诗意境(如画出“银河落九天”)检验学生理解程度。
– 常见误区:学生易混淆“疑是”的真实含义(怀疑 vs 好像),需结合上下文澄清。
总结:《望庐山瀑布》教学需紧扣语言美与画面美,通过多感官参与提升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