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魔白居易的作品全集:经典诗作与文学贡献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唐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被后世尊称为”诗魔“和”诗王“。其诗作以语言平易、题材广泛著称,现存诗作达2800余首,为唐代诗人中存世作品最多者。
白居易诗歌分类与代表作
# 讽喻诗: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
重点内容:白居易最富思想性的作品,通过叙事揭露社会矛盾,代表作包括:
– 《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直指宫市制度对百姓的剥削
– 《观刈麦》:”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反映赋税压迫下的农民困境
# 感伤诗:生命体验的深刻抒写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
– 《长恨歌》(节选):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首120句的叙事诗兼具历史批判与爱情悲剧的双重主题
– 《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琵琶女的遭遇抒发政治失意,创造性地将音乐描写与情感抒发结合
# 闲适诗:晚年生活的诗意记录
重点内容:反映其”中隐”思想,语言清新自然:
– 《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展现杭州早春画卷
– 《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体现日常生活审美化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
– 通俗性:主张”老妪能解”,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叙事性:开创”感事而发”的叙事模式,如《杜陵叟》完整叙述老农遭遇
# 体裁创新
– 发展”新乐府”形式,打破律诗束缚
– 创制”长庆体“(以《长恨歌》为代表),融合赋体铺陈与诗歌韵律
作品流传与影响
白居易生前自编《白氏长庆集》75卷,后经整理形成:
1. 《白氏文集》(71卷)
2. 《白香山诗集》(40卷)
3. 现代整理本《白居易全集校注》(全10册,中华书局2019版)
重点内容:其诗歌东传日本后产生深远影响,嵯峨天皇曾命人抄写全集,日本《源氏物语》多处引用白诗。
> 案例对比:
> 杜甫《石壕吏》与白居易《卖炭翁》同为现实主义杰作,但白诗更注重:
> – 人物独白塑造(”身上衣裳口中食”的反复强调)
> – 戏剧性场景截取(”回车叱牛牵向北”的瞬间)
> 体现新乐府”一事一咏”的创作特点。